綠肥是一種養分完全的生物肥源,是用作肥料的綠色植物體。必須做到合理施用,才能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
綠肥是傳統的重要有機肥料之一。種植綠肥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產量、品質的關鍵措施,也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
綠肥的種類很多,根據分類標準不同,可以分為下列各種類型的綠肥:
按其來源可分為栽培綠肥和野生綠肥。
按植物學可分為豆科綠肥和非豆科綠肥。
1、豆科綠肥:其根部有根瘤,根瘤菌有固定空氣中氮素的作用,如紫云英、苕子、豌豆、豇豆等。
2、非豆科綠肥:指一切沒有根瘤的,本身不能固定空氣中氮素的植物,如油菜、茹菜、金光菊等。
按種植季節可分為冬季綠肥和夏季綠肥。
1、冬季綠肥:指秋冬插種,第二年春夏收割的綠肥,如紫云英、苕子、茹菜、蠶豆等;
2、夏季綠肥:指春夏播種,夏秋收割的綠肥,如田菁、檉麻、竹豆、豬屎豆等。
按利用方式可分為稻田綠肥、麥田綠肥、棉田綠肥、覆蓋綠肥、肥菜兼用綠肥、肥飼兼用綠肥、肥糧兼用綠肥等。
按生長期長短可分為一年生或越年生綠肥、多年生綠肥和短期綠肥。
1、一年生或越年生綠肥:如檉麻、竹豆、豇豆、苕子等。
2、多年生綠肥:如山毛豆、木豆、銀合歡等。
3、短期綠肥:指生長期很短的綠肥,如綠豆、黃豆等。
按生態環境可分為水生綠肥、旱生綠肥和稻底綠肥。
1、水生綠肥:如水花生、水戎蘆、水浮蓮和綠萍。
2、旱生綠肥:指一切旱地栽培的綠肥。
3、稻底綠肥:指在水稻未收前種下的綠肥,如稻底紫云英、苕子等。
綠肥的十大作用
一、能提供作物養分,提高糧食產量
綠肥可活化、吸收鉀,豆科綠肥還可固氮,綠肥生長還可以產生大量的有機體還入農田,因此可以提供大量的養分,能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幾十年前,中國基本沒有化肥工業,同樣養活了數億人口,施肥依靠的主要是綠肥和農家肥。
二、是合理用地養地的重要措施
化肥無論如何配合使用,都是在有限的一些元素間進行搭配,難以解決作物的所有需求,特別是對于土壤綜合肥力的需求,綠肥可以彌補這些不足。在可利用的閑置土地上發展綠肥,對地少人多的中國意義重大。綠肥能為耕地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質,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性狀,從而很好地改善土壤質量。
三、能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
綠肥能減少石化產品的投入,培肥地力,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部分種植模式中,插入綠肥還能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不僅如此,綠肥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沒有重金屬、抗生素、激素等殘留威脅,完全滿足現代社會對于農產品品質的需求。
四、是輪作倒茬的重要措施
在連作制度中插入一茬綠肥可以大幅度減少一些作物的連作障礙,減少病害、蟲害的發生。特別是在長期種植一些作物或者連作障礙嚴重的地區,插入綠肥非常有效。例如,在煙草生產地區插入綠肥可明顯緩解煙草黑脛病等病害。
五、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綠肥作物多是利用空閑季節和空閑土地來種植,因而可以有效減少裸露土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種植區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在華北地區,近年來冬季裸露土地相當普遍,發展一季綠肥效果十分明顯,該地區的綠肥可以在秋季播種、冬季休眠覆蓋、春季返青,不僅能夠利用大約6個月的土地資源,還可以利用大約4個月的光熱水資源,更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六、可提供大量飼草
綠肥鮮草和干草都是優質的飼草原料,可以解決大量的青飼料來源,替代飼料糧,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特別是在半農半牧區,如西北地區、西南高原等地,綠肥大多可以通過過腹還田形式利用,進一步發揮綠肥的綜合價值。
七、可改善水體環境減少污染
種植利用綠肥作物,可以減少化肥使用并培肥地力,進而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進入水體。種植利用2.25億畝綠肥,每年估計可減少流入水體的氮素相當于67.5萬噸尿素,是每年流入太湖水域氮素的8.7倍。
八、有顯著的節能減耗作用
2億畝的綠肥每年的養分生產能力相當于500萬噸尿素、410萬噸硫酸鉀。固定的氮肥可以少消耗750萬噸煤炭,并節電50億千瓦時。此外,我國鉀礦極少,吸收固定的相當于410萬噸硫酸鉀的鉀素意義十分重大。
九、可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
綠肥體內含大量碳素,發展綠肥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履行減排二氧化碳等國際公約具有重大意義。據推算,2.25億畝綠肥可以固定1.13億噸二氧化碳,同時放出0.97億噸氧氣。我國每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61億噸(2004年),綠肥的表現減碳作用可以占到全國碳排放量的1.8%左右。
十、有直接經濟效益
利用綠肥可節省肥料,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以紫云英為例,1hm2綠肥可固氮(N)153kg,活化、吸收鉀(K2O)126kg,經濟價值可觀。目前利用的多數綠肥是非常好的飼草和蔬菜來源,其價值也十分可觀。在華北,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表明,冬季種植一季綠肥蘭薹,在春季每畝可以收獲300~到500kg的鮮菜,此種鮮菜施純天然、不使用任何農藥的產品,營養和經濟價值相當高,口感很好。